早前知悉獲首獎時,我有超現實的感覺好幾分鐘才冷靜下來,相信前幾任香港的得獎者也有同一番感受。感謝浩基兄、家輝兄、麗珠、啟章兄、沐羽等先行者幫我這本看來非常大眾小說的作品開路。上星期錄了一條影片當謝辭,內容不是文學宣言,就是單純答謝,因為要謝的人實在不少:《姓司武的都得死》是我在疫情期間對家這個概念進行思考而沉澱下來的結果,也採用了很不一樣的寫作手法,出版後獲得廣大讀者的喜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從知道入圍到獲得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這個非常重量級的獎項,我既感到榮幸,也受寵若驚。感謝評審老師們的肯定,感...
Read More
身為對老建築無法抗拒的人,從幾年前知道臺灣文學基地前身是齊東街日式宿舍,就很想參加駐村活動。好不容易終於煞過疫情,馬上申請,也很榮幸能夠選上。希望到時能和濶別多年的台灣朋友重逢。預計九月初駐村。網址:https://www.nmtl.gov.tw/information?uid=194&pid=154087
Read More
《Side B》這本雜誌不容易買到,但這期(第三期)有兩大理由值得身為推理迷的你去找。第一,有子謙的訪問,和他的新作《童話》。第二,有部份《偵探冰室》作者的訪談,包括老闆、望日(再次一人分飾二角)、莫理斯(看訪問就知道他的資料搜集能力多厲害)和我。
Read More
我們與科學怪人的距離
7月8日下午3時至4時30分
講者:林三維、譚劍瑪莉·雪萊(Mary Shelley)的恐怖驚悚巨著《科學怪人》(1818年),對我們如何看待「怪物」和非人類,特別是如何衡量「意外後果」,一直影響深遠。事實上,後來科幻小說的有些元素都來自該書。《科學怪人》也深深啓發了皮奇尼尼,但她强調的倒是我們對非人類生物的關愛,尤其是對那些被現代科學改造的物種。第二節是作家林三維和譚劍的對話,透過科幻小説和科幻片,探討現代以人類為中心的科技時代,不同物種共生共榮的可能。從風水命理談到現代科技 7月...
Read More
日期:2023年7月21-23日(三日兩夜)費用:$1,600(包含住宿費。腾食開支由學员自付)名額:20人(曾参加「本格學堂101」 優先)場地:皖宗頤文化館/翠雅山房截止報名日期:2023年7月3日------------------張飛帆兄是《重慶大廈的非洲雄獅》音樂劇的編劇,也是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戲劇)】得主,很榮幸能和他合作主持這個創作工作坊。我信奉 Steve Jobs 說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所以和學員一樣抱著學習心態參加。
Read More
黃浩然導演這部電影的說故事方式很不香港,但裡面說的又非常香港。大概只有香港電影人才會用這種方式去拍電影。故事開頭拋出多線,講述時下的男女關係, 不山旮旯(其中一個男主角在長洲的家正是導演的住所,但他和老婆不是分開兩地),也不黃浩然,我一時不知道他在玩什麼花樣。直到三個主角坐下來,實踐那個廿五年前之約,回顧當年在手機留下的信息,故事真正的主題就出來了。廿五年是一個世紀的四分之一,五十年的一半。說短不短,說長不長,說變就變。年少輕狂時許下的承諾,立下的願望和想法,保持的關係和感情,都在歡笑聲中逐一消失。三人有...
Read More
從來沒有想過,寫一個短篇小說會踏上一場想像不到的歷程。最初是望日和陳浩基兄想出《偵探冰室》這個idea,然後我在資料搜集時後知後覺發現重慶大廈,在麥高登教授的書裡找到不為人知的人物故事,〈重慶大廈的非洲雄獅〉這個短篇推理開始形成。由於網絡資訊發達,我在寫完第一稿後,才第一次踏足重慶大廈,故事裡的地圖、Max對重慶大廈的個人觀察,和印裔老闆娘那句「你哋香港人」,都是在修稿時把所見所聞補進去。本來以為完成故事後,就告一段落,沒想到劇場空間的余振球導演看中這個故事,然後張飛帆兄把這個只有一萬五千字的小說,變成一...
Read More
本來以為撇除基哥、文善和《偵探冰室》,香港廿一世紀的推理小說只會有三十多四十本,沒想到香港作家的創作能量原來非常巨大,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超過一百本。香港推理書目本來只打算用一頁去處理,結果由於書籍數量太多,不得不轉為分頁處理。這應該用資料庫加 PHP 才對,但為一百多本書去建立資料庫再寫 code(或找AI負責)花的時間可能比用純 html 花很長時間,而且,我用的伺服器並不支援。但問題是,以目前的運作方式,要添加一個新作者進作者名單裡非常麻煩,需要同時更新七頁。所以,書目暫定一個月更新一次,下次就在《偵探...
Read More
《潰雪》(Snow Crash)是誕生「元宇宙」(metaverse)一字的科幻小說經典作,我期待它重印已久。現在到手的是我的第三本《潰雪》。第一本是九十年代中後期上Barnes and Noble買的英文版(下面有圖案),在當時已備受讚譽,但忙於寫第一本長篇的我沒有讀完,只知道它比《神經喚術士》(Neuromancer)容易讀很多。我的第二本《潰雪》,是台灣開元書印推出的中文版(2008),這次終於認真讀完,發現原來它的內容跟我想像的不一樣。「潰雪」是個病毒,除了入侵網路,也會入侵人腦。作者Neal S...
Read More
我應該曾經有不只一個書架上的書都是從Book Depository上買回來。其後,老花眼日益嚴重,閱讀實體書逐漸吃力,只能轉投電子書陣營,不只把字體放到很大,而且把書在電視上看。不過,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店的消逝,仍然會叫我感到悲哀,就像我去銅鑼灣時,會懷念曾經存在過的Tower和HMV。年輕一代當然無感。他們自有意識以來,就沒見過大型唱片店。他們的唱片店、錄影帶店、遊戲機中心、交友中心等等都是在電話裡。等到再過十幾年後,或者只要幾年後,甚至他們的虛擬伴侶就等同電話。那也許是一種進步。數位化,便宜,快速,方便...
Read More
看到讀者談論(https://www.ptt.cc/bbs/CFantasy/M.1682390981.A.A24.html)你年輕時的作品,就像看著大家談論你的舊照,那時你穿著喇叭褲,貼身小背心,頂著波浪頭髮。《換身殺手》是我寫於四分一世紀前的長篇小說,那時沒鑽研過寫作技巧的書,所以這書等於練筆之作,和後來的長篇相比非常稚嫰。但這個成長過程非常漫長和重要,大概是那個時代的人才會願意花幾年時間閉關去磨練小說技巧。沒有《換身殺手》,就沒有後來的《黑夜旋律》,也不會有《人形軟件》和《貓語人》,也沒有現在的我。...
Read More
2015年,我收到資優教育學苑的邀請信去開班介紹科幻,只有一堂,同學是小四至小六的學生。「你可以當他們是初中生,其中有幾個同學的水平去到中三程度。」聯絡人跟我說。我知道資優同學領先同儕,但沒想到會領先那麼遠。我設計了一個三小時的課程,既然校方說可以當成初中生來教,所以也沒有刻意調低程度。同學都很準時。雖然是資優生,但始終是小學生的模樣,行為都很稚氣。這不是問題,我寧願他們保持應有的童真。十位同學都不是來自傳統名校,而是來自我不熟悉的地區名校。其中兩或者三位是同班同學,其他的都各不認識。我維持一貫做法,播科...
Read More
那位小個子同學是我在一間 band 2 尾 band 3 頭的中學碰到。那天的主題是「科幻電影的欣賞與趣味」,老實說,就算我力求通俗淺白,也播放電影預告,但台下一群初中同學的集中力並不高,要他們理解從來沒接觸過的科幻,一點也不容易。我在疫情前已經講這個題目,對象從高小到初中。當然初中同學反應比較好,但有些高小也能理解而且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然後,疫情來臨。幾乎是長達三年的網課,對同學的打擊我在去年年底重新去學校主持的第一場講座就完全體驗到。同學的集中力比疫情前差了很多。也許日校老師覺得不那麼大,因為他們持...
Read More
早前的2月28日,我應邀前往香港都會大學主持「香港科幻小說的創作與思考、局限與未來﹕以《人形軟件》為例」講座。其實,我本來打算拒絕。原因有三:第一,我覺得科幻這個類型太冷門,沒人會來,到最後只有我和「數碼文化與人文學科研究所」的成員你眼望我眼。第二,兩個小時的時間很長,可以看一部電影,我平常的講座時間都是四十五到九十分鐘,連Q&A。怎樣讓同學保持兩個小時的集中力,一點也不容易。第三,我怕內容太沉悶,畢竟《人形軟件》雖然提及人工智能,但已經是十多年前的書,同學不見得讀過。不過,既然可以去推廣科幻,我沒有不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