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小個子同學是我在一間 band 2 尾 band 3 頭的中學碰到。那天的主題是「科幻電影的欣賞與趣味」,老實說,就算我力求通俗淺白,也播放電影預告,但台下一群初中同學的集中力並不高,要他們理解從來沒接觸過的科幻,一點也不容易。
我在疫情前已經講這個題目,對象從高小到初中。當然初中同學反應比較好,但有些高小也能理解而且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
然後,疫情來臨。幾乎是長達三年的網課,對同學的打擊我在去年年底重新去學校主持的第一場講座就完全體驗到。同學的集中力比疫情前差了很多。也許日校老師覺得不那麼大,因為他們持續面對同學,但我是相隔三年後才接觸這一代的初中生,那個差距非常明顯。
在ppt裡播影片,在疫情前肯定能吸引同學的注意力,但大家在疫情期間已經看過大量影片,對這玩意已經麻木。
那還有什麼能吸引他們?
很簡單,網課無法提供的:現場互動。
我在第二場講座就開始調整內容,向學生提出「升降機的故事」這個情境題炒熱氣氛,只要有第一個同學舉手回答,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每間學校都一樣,萬應萬靈。
接下來我提出的題目不一定好答,有時是視乎同學反應而臨場發揮,希望刺激同學的思考。
雖然是同一套ppt,但每次台下的反應都不一樣。不要以為 band 2 和 band 3 的同學一定沒有反應,只要你和他們 connect 到,他們的反應和投入和 band 1 同學沒有兩樣。
回到文首開頭提到那間中學,台下有位同學一直踴躍舉手,幾乎每條問題他都想回答。
我因為想讓更多同學參與,盡量讓不同同學回答。
可是,有幾個題目就是只有這位同學舉手,而且,他全部答對。
他知道「有些」恐龍有羽毛(大型恐龍並不需要羽毛去控制體溫),知道石油的來歷,知道不同恐龍屬於不同年代。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現在的初中生都懂的常識,但很難對這一位同學不刮目相看。
講座結束,老師帶他來找我,說他對古生物很有興趣,會自己找書看,想要和我合照。
我當然同意。這種同學也許去十間學校也不會碰到一個,也在他身上看到幾十年前的自己。對,我一樣是那個喜歡看課外書多於教科書的學生。
我跟老師說,請好好栽培這位同學,他是我們的未來。
就算那間學校要花兩個小時的通勤時間,台下只有這同學一位,也值得我過去。